学到用时方知少下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因经过始知难”。释义:书等到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读的太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对于处理事情,要做好提前的规划,那么,学到用时方知少下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半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上的时候才恨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是一幅劝勉联。
《警世圣文》原名应叫《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所以它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少小不读书,方到用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因经过始知难”。
释义:书等到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读的太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对于处理事情,要做好提前的规划,不要事到临头的时候手忙脚乱。
出自于:
1、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2、原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陆游撰 诗句。
3、“事因经过始知难。当下无意演说,竟自下台,勉强把名单取出,交给议长,自己垂头丧气,踱出院门,乘舆竟去。”——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二回。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纸上得到的终究过于浅薄,想要熟练地运用,需要亲身前去实践。
2、“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明代:周立
释义:假如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是枉然。此名句旨在阐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会读书却不能付诸实践的人,学问再多也无用处。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用到书时方恨少上一句是什么
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对子辩证地反映了前人客观的认识论,即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数次事实告诫我们,不经实践,无缘获得任何认识。
词到用时方恨少一句卧槽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撰 格言联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全诗是什么
事非经过不知难
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佚名撰 格言联
含义: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具体释义:有些知识,需要用的时候用不上,因为当初没学好。教育我们应该牢固掌握知识,在必要的时候,就不会茫然失措了!
以上就是学到用时方知少下一句的全部内容,1、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2、出自:这是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3、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4、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