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解释

什么功近利成语,董仲舒的其他成就

什么功近利成语?古代教育家的道德修养观点那么,什么功近利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成语名称:**急功近利

**拼音:**jígōngjìnlì

**解释:**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用法:**多形容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也作“急功好利”。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贪功求名、急于求成、鼠目寸光

**反义词:**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故事背景

急功近利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代著名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经历。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期担任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深受当时士人的尊敬。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奢侈欲望,赋税日益加重,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并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

然而,董仲舒的才华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妒忌和排挤,甚至因为提出“灾乱说”而被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幸运的是,汉武帝念及旧情,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意见,将董仲舒派往胶西担任王国相。

成语故事细节

在胶西,董仲舒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胶西王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都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然而,董仲舒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胶西王的尊重和敬仰。

有一次,胶西王向董仲舒提问关于越国的“三仁”,即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和文种的才能。董仲舒回答说,所谓的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人。他认为,真正的仁人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使社会风气大变,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对于急功近利的态度和反对。他强调的是长远的规划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总结

急功近利的历史背景

急功近利这一成语源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在汉武帝时期,由于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奢侈,赋税和徭役变得沉重,导致百姓不满。这种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试图通过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完全消除急功近利的现象,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加剧了这种现象。了解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行为动机。

古代中国其他批判急功近利的成语

除了“急功近利”,古代中国还有许多成语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的人。例如,“鼠目寸光”形容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贪功求名”则指贪求事功以博取名声。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探索这些成语的起源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现代企业中的急功近利现象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急功近利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忽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建设,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长期发展受损。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对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长远的眼光,避免急功近利的陷阱,是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教育领域中的急功近利倾向

在教育领域,急功近利的倾向也时有显现。一些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研究如何在教育体系中纠正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什么功近利成语的全部内容,古代教育家的道德修养观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