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形容硬的成语,比喻很坚硬的词语

□ 宣颐斋随笔

【铁石心肠】拼音:tiě shí xīn cháng 解释:心肠硬得像铁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出处:唐·皮日休《桃花赋序》:“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珞珞如石】拼音。

□ 王乾荣

硬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

主持人答:全球疫情触目惊心,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们对当前某国人民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向他们表示慰问和同情。

【金石之坚】:象金属和石头那样坚硬。形容极为坚硬或强固。【珞珞如石】:珞珞:石头坚硬的样子。形容坚如顽石。【木强则折】:强:坚硬。质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强弓劲弩】:强。

主持人“心情沉重”,是当然的;但他说“感同身受”,用词欠妥。

珞珞如石——珞珞。形容坚如顽石。梧桐断角——指梧桐虽是柔木而可以断坚硬之角。心如坚石——心象铁石一样坚硬,削磨坚硬的东西:金属和石头:坚硬,就难以立身行事,安身不牢——人没有坚硬的骨头,均不可改变。

1、珞珞如石,读音luò luò rú shí,指石头坚硬的样子,形容坚如顽石 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2、坚如磐石,读音jiān rú pán shí,指牢固得像大石头一样,形容非常坚固。

硬的成语 。

按,“感同身受”原指“心里感激就像亲身感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见《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又见叶圣陶《感同身受》:“你如果能给我解决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

jīn tāng]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褒义 出 处 《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例 句 1.在德军迅猛的攻势下。

显然,主持人的“我们对某国人民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之说,如果正解的话,并无“我们就像亲身感受到某方(或某国人民)的恩惠一样”这个意思。

又按,如今坊间大多人已抛却“感同身受”原义,而将之理解成“你们的遭遇就像我们亲身感受到的一样”。但即使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持人用词也欠妥。

疫情期间,“我们亲身感受到的”,怎能跟某国人民遭遇的境况“一样”呢?实际上,天差地别。

我们是全民动员,严防死守,人人该戴口罩戴口罩;他们是乱七八糟,毫无章程,甚至为戴不戴口罩争个没完。我们遵从“生命诚可贵”理念,谨慎敬畏;他们奉行“自由价更高”宏旨,比喻很坚硬的词语,潇潇洒洒。我们已基本控制疫情;他们的疫情正由一个高峰向一个更加险峻的高峰迅疾攀爬。我们已经享受生活;他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珞珞如石——珞珞:石头坚硬的样子。形容坚如顽石。木强则折——强:坚硬。质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强弓劲弩——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强弓硬弩——强:强劲的。

生拉硬扯: 比喻牵强附会,生拖死拽。生夺硬抢: 夺:强取。形容强行抢夺 生拼硬凑: 生:生硬。勉强连缀,凑合 嘴硬心软: 嘴上不服软,心里却认输。指人嘴好强 硬语盘空: 硬:遒劲有力的语句;盘:盘旋。

坚如磐石 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金石之坚 象金属和石头那样坚硬。形容极为坚硬或强固。心如坚石 心象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同“心如铁石”。 坚贞不屈 坚:坚定;贞。

这些,都无法同样感受呀。

成语误用之另一大例,形容硬而坚的词语,是“空穴来风”。史载,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今译,楚襄王对宋玉说:“风是天地间的气流,能吹到每个人身上。你却以为我独享有风,这是什么说头?”宋玉答:“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的枝丫会招来鸟雀做窝,空洞之处会进风。风的流向,是因环境差异有所不同的。”另白居易《病中诗》云:“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一个艺人犯了错儿,观众批评,艺人说批评是“空穴来风”。如果他指的是“凡事发,皆有因”,承认自己有“漏洞”,夸赞男人性功能强的句子,“风”才吹到他,那对;但他的意思是,观众凭空捏造,这说明他既不懂这个成语,又臭硬兼具了……

那位说,表示特别硬的成语,您别撰文啦,成语就不能变化或新解?

答:这就涉及什么是“成语”的问题了。成语,乃是“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固定说法,硬的雅称,表示一定意义,形容坚硬挺拔的成语,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的词组或短语”。所谓“成”,是“定型”“既定”“原来”的意思。你变了用法,则失去原义,就是“新语”而不叫“成语”了。

那位又说,我们是成语新用,是“创造”,形容硬邦邦的成语,是“发展”,不行吗?

答:古人说“秀色可餐”,你说“颜值解渴”,是创造,也算发展。而把古人的“感同身受”“空穴来风”等等成语原词不动搬来,又作另解甚至反用,则属于误解或歪曲。如此解释并反用下去,就只有“变语”而无“成语”一说啦……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