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蓼莪读后感?诗经小雅《蓼莪》是描写诗人对父母未能养老的愧疚和遗憾。“生我,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中用了九个动词,九个我,这么朴拙的语言,急促的音调描写了父母长养我,教育我,爱护我,那么,诗经小雅蓼莪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蓼莪有感
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誉桐渣悲怆伤痛。 全诗六章,主要特色为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交庆悄替灵活使用,前后呼应,起伏跌宕,回旋往复,运转自如轮芦,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蓼莪的诗意
作为《诗经.小雅》里的名篇,“蓼莪”所流露的情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受世人所称道。诗中的情感内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且孝顺不得的悲痛之情。
“蓼莪”不像后世的诗词那样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即使是对生我育我的父母,也并没有什么浮夸之词,基本都是直抒胸臆,文辞质朴,却又感人至深。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其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第三和第四章,也就是“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滑拦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这一段。
这一段文字,用瓶来比喻父母,以罍来比喻子女。因为瓶里的水是从罍那里打过来的,如今瓶子空了,是因为罍里已经没有水可以打了,
引申来说,就是子女不能再供养父母了,这就是最古代的“无以为报”的描述,而子女对此视为一种最大的耻辱。
我国是一个孝义传世的社会,从上古时代开始,孝顺父母这个概念就一直收到人们的弘扬,并传承谨宽至今。
蓼莪与诗经的关系
这首三千年前的、古老的《蓼莪》,会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获 得如此巨大的认同呢?《蓼莪》中到底埋藏着怎样民族的、文化的、情感的记忆呢? 《蓼莪》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篇,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 对父爱母爱的追念,对不能奉养双亲,对父母尽孝的巨大痛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翻译成白话大体意思就是:亡故的父母啊好悲哀,你们生育我养育我,多么的劳累!失去了父悉厅旁睁橡母,就失去了依靠,没有了父母,我从此也就无家可归! 父母啊,小时候,你们抚爱我、养育我、照顾我,进来出去抱着我, 你们的恩情像长天一样广大,然而贫苦的我怎么报答得了,我好伤悲! 天下的人呐,都有机会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 独独只有我遭遇这悲惨的厄运,永远无法孝敬我亲爱的父母!诗伏链歌中,对父母养育之苦的不尽怜惜,对父母养育之情的不尽感恩,无法报答父母的巨 大遗憾,无法孝敬父母的巨大痛苦,所有这些,都深深的、强烈的震撼着我们,震撼着后代无数的人们!
《蓼莪》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一、是四言的语言形 式,这是中华民族早期诗歌所特有的诗歌形态;
第二、是比兴的艺术手法。
蓼莪悼念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诗经小雅《蓼莪》是描写诗人对父母未能养老的愧疚和遗憾。“生我,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中用了九个动词,九个我,岁搭桥这么朴拙的语言,急促的音调描写了父母长养我,教育我,爱护我,保护我、照顾我,挂念我的养育恩德。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一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而这恩德就像苍天一样广大无边,无以回报!
确实,父母的恩德我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以前常听到“不生子女不知父母恩”。记得小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母亲偶尔回来,回来后也陪伴不多,在学习上也从不夸奖我,他们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枝烂,所以小时候心里对他们一直都有报怨,觉得他们不爱我,讨厌我。长大之后还会经常怼他们,一说话就对他们很大声,把所有的坏脾气都留给了他们,但他们从来都不会指责我。直到出了社会,有了家,我才突然意识到父母亲的不容易。后来到有了孩子,我更能深深体会到父母以前对我的爱,他们的不夸奖只是不善于表达,他们的不陪伴只是想挣更多的钱,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已。
他们是乎猛我的父母,我也是我孩子的父母,有时看着身边的小朋友经常和自己顶嘴,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我才猛地惊醒:原来做父母是需要这样的。
蓼莪感悟理解
诗经的读后感优秀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诗经后,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诗经的读后感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读后感优秀【篇1】
《诗经》谁都知道,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可是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也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并且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我最喜欢“风”,因为。“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可是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被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以前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认为“国风”在《诗经》中最无邪,最淳朴,“国风”中最无邪,最淳朴应该是《关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以上就是诗经小雅蓼莪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